从色彩运用到装置艺术 | 今天带您走进卡普尔艺术展中的王府课堂

教育家梅贻琦曾对学校教育有这样一段阐述:“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
寻求教育的最好方式一直是北京王府学校的教师们孜孜不倦的追求。11月20日,五名IB视觉艺术班的学生在王府老师的陪伴下走进正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阿尼什·卡普尔艺术展(Anish Kapoor’s exhibition),在一场视觉盛宴与教学引导的有力结合中感知艺术的真谛。

领略绽放在大胆与色彩中的独特艺术

据IB视觉艺术班的外籍老师Deeksha Bhakarreea介绍,此次参观艺术展是为了加深学生们对装置艺术作品理论和展览空间安排的理解,使同学们在观摩学习的同时还能得到更多创作启发。而此次办展的艺术家阿尼什·卡普尔(Anish Kapoor)则是一位世界上鼎鼎有名的印裔英国艺术家。卡普尔出生于孟买,上世纪70年代初移居伦敦学习艺术,专门从事装置和概念艺术。因生活背景因素的影响,印度文化和西方艺术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结合,使学生们在参展时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艺术特色。
 ▲艺术展实景
来自IB视觉艺术专业11年级的丁怡州介绍道,“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能够看出卡普尔作品中的东西方文化融合,他的作品造型简单,色彩浓郁,尺寸庞大。在他的作品里,色彩的使用尤为特别,比如他在作品里用了很多黑色和蓝色,尤其是蓝色,他认为,‘蓝色比黑色能更深刻地揭示黑暗。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解释,人的眼睛不能完全聚焦蓝色。’他谈到有关于他艺术作品的某些概念时颇有深度,但也正因如此令我非常着迷。”丁怡州说:“通过解构人们的已知,来改变人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这是我认为这位艺术家最有趣的地方。”
11年级的黄豆豆说,“有一个名字为“我的红色故乡(My Red Homeland)”的作品非常吸引我,那是一个仅用饱满的红色油基蜡制成的超大型装置作品,我仿佛看到在一个原始的白色房间中间有一个火山口,我想象着一个巨大的方形钢体,由电动手臂推动,缓慢地沿着一个圆形轨迹,摧毁了这座蜡体,并且连同周边的一圈,将其重塑成水坝和山峰。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一些颜色的丰富性和蜡的可塑性令我为之着迷。我看到了卡普尔是如何追随自己的祖国,并且这种情感是如此的强烈。”
 ▲艺术品“我的红色故乡”(My Red Homeland)
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学生们开始思考“我们该如何定义艺术?为什么这些庞大的装置可以被称为艺术?”一些更深层次意义上的讨论和探索逐渐展开。
参观艺术展比上课轻松?NO
如果你觉得参观艺术展是一件比上课轻松愉快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学生们在观展之前需要收集大量关于艺术家和艺术展的研究资料,需要获取有关观众评价和艺术品结构的第一手材料,需要在参展现场结合自己总结的问题与艺术家深入讨论,还需要在观展后对印象深刻的艺术品进行深度解读,并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观展的收获和反思。
▲学生解读艺术品(作者:11年级李昀潼)
12年级的龙奕君说,“在展览现场,我们边逛边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IB学科与艺术相结合,比如哲学与艺术、物理与艺术等。这样的学习方式的确让我们对知识理论(TOK)这门课程中的一些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强烈的红色在艺术作品中体现
学生们在现场观摩中充分感受到了作品中显露出不同文化背景的冲突与对抗,由此也逐渐引发了对各种对立统一事物的关注与思考。很多同学表示,“能参加这次展览是个很棒的机会,卡普尔设计的所有装置艺术品都是庞大的,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同时结合了不同的学科和创作主题。他惯用的红色代表着他的祖国和文化信仰,从这个特殊视角出发,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人类、宗教和现实生活,也让我们领悟到创作艺术品的真正含义是能在不同的文化碰撞中产生共鸣。”于是,通过研究、参观、对话、讨论、分享,学生们的探索思路变得逐渐清晰。
一场艺术展能为孩子留下什么
若问学生们参加艺术展能学到什么?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2年级的陈治宗说,“在这次展览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称为“云门(Cloud gate)”的装置模型,在美国芝加哥也有一个同样的模型,因为我对建筑学很感兴趣,这件艺术品给了我很多激励。它的结构教会了我如何构建个体之间的联系,以及整个城市和自然的关系。我真的很感谢这次参观学习的机会,后续我还会对此次展出的其他创意艺术品进行分析。”
 ▲艺术作品“云门”(Cloud gate)
11年级的李昀潼说:“卡普尔的艺术作品运用了许多技巧,比如,对红色和蓝色这两种带有强烈冲击力的颜色的使用。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是如何制作装置艺术品,以及这些艺术品是如何反过来激励我们创造出更好的、更独特的艺术品。卡普尔的作品是相当鼓舞人心的,实际上,我们更多的是在通过观摩创作自己的作品……”走进画廊空间,置身于大师级的各种艺术品中间,学生们很好地开阔了眼界,也对如何布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他们还随之延伸出了很多新想法,大家参展回来后便马上热火朝天地投入到新作品的创作中。
所以,一场艺术展带给学生的究竟是什么?是艺术技巧的获取?是艺术品味的提升?是艺术理论的深化?还是视觉艺术的冲击?学生们的答案当然各有不同。但正如丁怡州同学在总结时所描述的:“这样的参观学习不仅在改变我们看待艺术的方式,同时也在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群尚在苗圃中成长的艺术生们,已经可以在教学引导和艺术实践的共振下,自行找到接轨艺术探索乃至未来人生的起始路径。当艺术的大门已经打开,登堂入室便计日可期。或许,也只有在这样的悉心灌溉下,我们才有可能期望——这些已经结下了艺术种子的稚嫩幼苗,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可以按照他们的期许和梦想自由伸展,在未来的艺术之路上成长成谁都无法预知的参天大树。
To provide the best learning has been the tireless pursuit and attempt of every great BRS teacher. On November 20, five BRS IB Visual Arts students accompanied their teacher Deeksha on an art trip to the Anish Kapoor’s CAFA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exhibition.  Journeying outside one’s comfort zone of a classroom is proven to be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student learning, especially when one seeks the meaning of art.The subject of this field trip was Anish Kapoor, a British Indian sculptor who specializes in Installation and Conceptual art.  This guided discovery lesson provided students with an opportunity to gain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stallation artworks’ theory, as well as how the exhibition space was arranged.  As a visual feast for the eyes and a teacher-guided journey into learning, it also helped to inspire and to motivate them, which is a very important aspect to achieve when teaching Visual art to students.Students prepared for this outing by conducting a lot of research and study about the artist and the artistic concept. This first-hand experience of actually being in a gallery space with a variety of artworks and engaging discussion with the artist, enabled our students to have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logic and thought process involved in arranging an exhibition. After the outing, students now have a broader perspective and more in-depth views about the concept of installation artworks, and they are now motivated to create artwork of their own either as a stand-alone work of art or as part of an artistic journey. 
文 | 高英   图 | Deeksha Bhakarreea及参展学生
设计 | 李玉婷    翻译 | 翟静